誠實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每一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誠實,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難免還會遇到孩子撒謊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呢?
女兒愛撒謊怎么辦
1、允許孩子適當犯錯,但不要貼標簽。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錯后,不要隨意指責或批評她的行為,甚至不要輕易拆穿她的謊言。聰明的父母都會想辦法讓孩子主動坦白、承認錯誤,而不是逼迫孩子。
孩子說謊并不是壞孩子,有時候孩子說謊可能還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就像父母不以身作則、父母關系不融洽,孩子這時才有善意的謊言。所以,孩子有說謊的行為時,父母要做的重點是找出原因,并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2、父母幫助孩子彌補錯誤。有些時候,父母發現孩子說謊后,都會急于讓她們認錯,這是一種逼迫,就算孩子認錯也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下一次還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父母要通過適合的方法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寬容的環境,理解其內心的想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她們這樣做哪里不好、怎么做更好,這樣孩子才會更聽話。
3、父母要運用斯金納強化論。打個比方,如果孩子對媽媽撒謊“我今天在幼兒園里得到了小紅花”,媽媽就會給予獎賞,使孩子說謊行為得到了強化。若是孩子每次把花瓶打碎都會遭到父母打罵,但有一次她把摔壞的花瓶偷偷扔掉而躲過了父母的打罵,這也使她的說謊行為得到了強化。
若是孩子第一次打碎花瓶,父母不是打罵而是耐心引導,讓孩子認識錯誤,那么孩子就會慢慢改掉壞習慣。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非常關鍵,不要只顧著打罵,想辦法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找出說謊原因,理智面對說謊行為,這才是解決孩子說謊問題的重點。
4、父母以身作則。最后一點,就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以身作則問題,父母只有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會模仿父母的優點。在這里,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說大話,答應孩子的一定要做到!
孩子撒謊的動機在哪里
1、為了躲避懲罰。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說謊通常是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其實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的特征來看,當她們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她們就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
所以當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犯了錯以后,她們會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來撒謊,最后逃避來自父母的懲罰。如果家長在此之前對孩子撒謊的行為,有過嚴厲的懲罰或者是斥責。她們對于懲罰就會更加的敏感,撒謊在她們心中就成為了一種尋求保護的自動化反應。
2、將現實和想象混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展理論曾表示:當孩子在三歲左右時,她們還處于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想象來認識世界的。她們在生活中是很容易把現實世界,和自己想象出來的世界混淆的。
正是因為如此,她們在生活中很有可能就會出現難以分清楚事實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她們的撒謊就不是帶有目的性的撒謊了,而是她們心理發展特點的一種表現。
3、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孩子在童年時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而她們經常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最熟悉的父母。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經常在孩子面前撒謊,那么在此之后,如果孩子遇到了類似的情景,她們也會像父母那樣選擇撒謊。
怎么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謊話
1、兩到三歲是孩子想象式的謊言。孩子在兩到三歲時是沒有分辨力,也沒有判斷力、更對謊言沒有準確概念的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撒謊,很有可能就是孩子混淆了現實和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想象的內容當成真實發生地說了出來,這就出現了孩子撒謊的現象。
2、三到四歲是保護式謊言。等孩子長到三到四歲,在這個時候,孩子會由于害怕做錯事、害怕家長懲罰自己的原因說謊,孩子會利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這其實和家長的教育也有關系,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責備教育而形成撒謊的習慣。
3、三到六歲是為了家長的期望。等孩子再長大一點,就會對謊言有所理解,也會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可是在面對家長的殷切期望、在面對家長的高要求時,孩子為了不讓家長失望,就會采用撒謊的方式蒙騙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