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冷靜分析孩子為什么會偷東西,然后和孩子進行溝通,教育孩子偷是一種不好的習慣,重新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行為觀念,讓孩子能夠改掉這一不好的習慣。
十二歲孩子偷東西家長應該怎么處理
1、父母要嚴肅對待孩子的偷錢行為,但是不能太過嚴厲,更不能斥責、打罵、羞辱自己的孩子。這么做容易造成雙方的情緒失控,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孩子面服心不服,還會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父母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但是不要給他太大的心理壓力,良好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感受和建議。
2、父母要了解清楚孩子偷錢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辦法。如果孩子偷錢是父母造成的,那么父母要向孩子道歉并及時彌補自己的過錯。如果孩子偷錢是源于他自己的錯誤認識,那么父母要幫孩子看到自己的錯誤并一起尋找改善的辦法。
3、教育孩子問題的嚴重性,教育孩子不該偷拿錢,更不該有“不擇手段”這種想法。這種不負責、自私、無原則的做法是不能被認同的。應該讓孩子明白,解決問題要用合理的方式,而不是不擇手段地達成自己的目的。
4、給孩子適當的懲罰,可以通過讓孩子寫書面檢查或保證書,來讓孩子反思錯誤、認識錯誤。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家庭勞動,來鍛煉孩子的勞動意識,培養孩子要靠汗水獲得收獲,讓孩子清楚懲罰不是目的,更好地改正錯誤。
5、要理解孩子,孩子對于自己沒有見過的,或者是一些喜歡的東西,都會有十足的興趣。當成人見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也會想買回家,更何況是孩子,孩子也不懂得該用什么樣的正確方式來進行獲取。
孩子為什么會偷拿東西
1、物權意識不清晰。很多孩子并不能分辨出“拿”和“偷”的區別,孩子沒有清晰的物權意識,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不屬于自己的,做出“偷”的行為時,孩子的心里想的是,我想要用我要拿來用一下。
2、出于開玩笑的心理。很多時候孩子是出于好玩的心理,他不知道這樣做有什么危害,只是覺得看著大人們找來找去覺得有意思。并沒有想太多,我想這樣我們也不忍心把他定義為小偷吧!
3、孩子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自己的零用錢不夠用了,而家長給的零用錢都是固定,這時又有必須要買的東西,小孩子難免會想到去爸爸媽媽的口袋里去拿點錢,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4、孩子缺乏關愛。我們沒有慢下來研究孩子缺什么的習慣,因為慢下來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孩子去偷東西有可能是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讓自己的爸爸媽媽關心自己,這就是爸爸媽媽們的悲哀了。
對于偷東西這件事,家長處理不當有哪些影響
1、置之不理不在意,導致孩子孩子沒有錯誤意識,一犯再犯。如果你沒有把他回事,那“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個道理大家是明白的,不要讓他這個行為慢慢的不受控制。
2、單純責罵,不跟孩子講明道理,導致孩子不拿偷東西當回事。如果只是一味的責罵,效果不是很理想,孩子以為我這樣做是會受到這點懲罰,這樣他會不在乎,因為打過罵過就算了,而且這樣的疼痛只是暫時的,被沒有對自己怎么樣。不利于孩子認清錯誤。
3、不問原因橫加指責,讓孩子一直背負羞恥感。對孩子橫加指責,我們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這種人品上的羞辱,會對孩子對這件事產生羞恥感,甚至孩子會一輩子背負這樣的心理壓力,這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