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漸漸會發現,孩子會開始跟父母說“不”了,喜歡拒絕父母的請求了,甚至還越來越反感父母的干涉,這讓父母感到非常苦惱,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正確引導。
有叛逆期的孩子好還是沒叛逆期的孩子好
叛逆其實是件好事。青春期階段,孩子生理開始發育逐漸走向成熟,相應的孩子的心理也開始由“兒童”往“大人”發展,這一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完善,不再滿足于對父母的服從與依賴。
在心理上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一些行為表現出成人的模式,但由于生活經驗不足,認知尚淺等方面的局限,做事時盲目性較大,還依然帶有明顯的孩子氣。這一叛逆階段,正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志,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
相較之下,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更要引起重視,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因為面臨中考、高考等繁重的學業壓力,所有時間都被占用了。
再加上父母過分的遷就,或者過分的控制等原因,在該逆反的時候沒有出現明顯的逆反,青春期的逆反延后到了大學甚至婚戀階段,這就導致了生理上到了成年,但是心理上仍未“斷奶”的“媽寶男”。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在成長中需要面對的事情更多,他們也有成長的煩惱,比如在學習,還有和同學、老師關系的處理方面,壓力比較大,所以會有不良的情緒。此時叛逆可以說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把這些不良的情緒給排解出來。
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特點是生理發育成熟,認知能力得到提高。叛逆的產生需要以上二者為基礎,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加聰明了,才有和家長反抗的資本條件。
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也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所以說,叛逆不是一件壞事情,代表著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孩子叛逆的表現有哪些
1、情緒不穩。孩子處在叛逆期,脾氣會特別不穩定,情緒控制比較差,比如容易激動,因為很小的事就和父母大喊大叫,而且亂發脾氣,有時總覺得父母特別嘮叨,甚至父母的意見、建議也無法聽進去。
2、逆反心理嚴重。有很強的反抗心理,總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公平或者父母總是約束自己,所以就會試圖與權威對抗,比如與父母吵架、與老師對著干等。
3、經常對父母說“不”。孩子長大后,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意見看法,越來越多的事情都想要自己做決定。因此就會開始說越來越多的“不”字。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去正確引導他們
1、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很多父母覺得自己這一點做得還不錯,但實際上在孩子眼里,這種平等是一種父母高高在上的平等。許多父母的尊重依然是建立在“你是我的孩子”的觀念上,說話做事無意識的會以長輩對待晚輩的模式,而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的是家長把他當做同齡人(同事,朋友)來對待。
2、關注情緒,少講道理。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很多道理孩子都是懂的,父母不斷去重復道理,孩子就會覺得:“你老是跟我說道理,是不是覺得我都不懂,你越說我越不干”,這種時候說再多的道理都只會適得其反,家長需要嘗試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并把它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