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被滿足,所以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讓孩子能夠在現實中得到滿足,孩子才不會沉迷于網絡之中。
中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
第一個是成就感。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里很受打擊,他們承受了很大的學習壓力,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備,產生了很深的挫敗感。
而玩手機游戲卻可以帶給他們成就感,打敗了對手,攻下了城池,成功闖關。雖然是在虛擬世界,但是這些體驗在感覺上是真實的。誰不想做英雄呢?現實世界的失意在網絡游戲中得到了彌補,這就導致了他們對網絡游戲的上癮。
第二個是社交需求。有些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弱,身邊缺少知心朋友,想加入某個群體卻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融入。而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交往動機,渴望友誼。
在網絡游戲中,他們以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團結協作,一起打敗對手,一起獲得勝利。在游戲中,他們的社交需求得到滿足。而且,有些孩子會因為游戲結識到了真正的朋友。這樣的經歷讓他們更加依賴網絡游戲。
第三個是掌控感。現在有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家人過度保護,小的時候大人安排他們的吃喝拉撒睡,上學之后大人又嚴密管控著他們的學習,他們一直在被動承受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而在網絡游戲中,沒有人可以干預他們,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就算失敗了,也不用擔心有人否定和責備他們。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了充分的自由感和掌控感,而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得到的。
中學生沉迷網絡,家長從這幾點入手,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第一,幫助孩子科學認知“追求卓越”。很多孩子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總是不停地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或者強制性地給自己找個參照物。如果發現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仍然無法超越或達到那個“參照物”所在的水平,便有了放棄努力的打算,甚至漸漸沉淪。
家長要告訴孩子,判斷自己是否卓越,不能只橫向比較,要縱向比較,倘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自己相較于之前有進步,就算完成了“追求卓越”的一個階段性目標。人跟人之間是有區別的,不應以別人為“參照物”擬定奮斗目標,這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困惑。
第二,用積極的語言讓孩子慢慢找回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孩子沉溺游戲不好好學習,不少父母會責備甚至辱罵孩子“混賬東西”。父母的惡語相向不僅無助于事件的解決,反而讓父母與孩子關系的裂痕越來越大。有的孩子還因此“破罐子破摔”,干脆就做個父母嘴里的“混賬東西”。
而如果是用積極的語言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做出正面友善的評價,則會讓孩子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很多可取之處。“缺乏成就感”的孩子若是能在現實中慢慢找回成就感,就會主動地慢慢地脫離虛擬世界,整個事件就會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行動上做出努力,讓孩子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積極體驗。行動上的努力比語言上的調整更為重要。父母自己要首先要做到遠離手機、遠離游戲,然后再帶孩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多讓孩子接觸一些新鮮事物,以轉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與此同時,父母要與孩子共同面對諸多困難。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找原因、想解決辦法,并盡全力去解決。每解決一個問題,每有一點進步,孩子都能從中找到希望和持續對抗困難的勇氣,漸漸地,孩子找到自信心,“缺失優越感”的狀態也會慢慢改變。
孩子的這幾點表現說明已經沉迷于網絡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
1.完全專注游戲;
2.停止游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情緒;
3.玩游戲時間逐漸增多;
4.無法減少游戲時間,無法戒掉游戲;
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了解游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游戲;
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游戲時間;
8.通過玩游戲緩解負面情緒;
9.因為游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