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民間常常流傳一句古話,叫做“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話簡單易懂,說的就是孩子行為習慣的發展狀況。當老師告知家長孩子在學校有偷東西的行為時,家長不能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及時讓孩子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行為,用正確方式引導孩子做出改變。
孩子在學校偷東西被老師發現怎么辦
1.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誘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孩子被發現偷東西、被詢問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時父母可以通過擁抱和牽手等舉動,讓孩子放松,然后再溫柔地誘導孩子說出內心所想,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不會傷到孩子。
2.家長給予幫助和糾正
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后,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行為。最重要的是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讓孩子從思想上認知到這種舉動是不對的,才能防止下次繼續發生。
3.自行歸還
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行歸還,物歸原主。這是一個責任問題。孩子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建設。家長不能替孩子去道歉,這種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有這份責任心。
4.適當懲罰
我們的教育崇尚自由和快樂,但是。并不是排斥懲罰。
適當的懲罰本身就是改正錯誤,保證下不再犯的重要手段。首先這個懲罰不是打罵。打罵這樣低級的手段。非但不會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甚至會激發他的逆反心理,下次有過則無不及。其次,這個懲罰最好是長期性的,要維持一段時間,不是一次了事。
5.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周圍的環境、大人的行為舉止以及家庭關系、氛圍等,都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事情發生之后,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的心靈受到影響。
孩子在學校為什么會出現偷東西的行為
1.自制力差
因為喜歡這個東西,沒有辦法的想要占為己有。因為是故意的,所以才隱瞞父母,不承認自己這種行為。
2.偷東西來滿足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偷東西,并不是喜歡東西本身,而是喜歡偷東西時候帶來的刺激:偷東西沒有被發現的成就感;
破壞別人東西的滿足感;甚至是在偷東西的時候,會有減壓的感受了。
3.孩子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也是有個人需求的,他想要的東西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滿足,自然會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獲取。看到想要的東西,也就直接上手了。
4.孩子缺乏安全感
還有一類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中的“高壓政策”,他們很少得到父母的認可,導致自身缺乏安全感,甚至產生自卑感,而偷東西的行為帶來的成就感,便填補了他們內心缺失的部分。
5.孩子缺乏關注度
有一類孩子,在家里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與愛,在班上也沒朋友,因此就想著靠這種方式,來博取眾人的關注,也就是我們說的“刷存在感”。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怎么辦?用這6個方法糾正孩子東西的行為
1.理解孩子的行為
孩子對于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喜歡的東西,肯定會有十足的興趣。成人見到心儀的物品時都想買回家,更何況孩子,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正確方式得到,是買還是借。
孩子缺少對物品所有權的意識,只知道我喜歡就要拿回來,不管別人是否同意。所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屬于正常的心理范圍。
2.及時告訴孩子是非對錯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及時告訴孩子這樣不對是十分必要的。家長第一時間告訴孩子行為的對錯,一來可以做好當下教育,避免錯失教育的最好時機,二來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算再小也不會被忽視,從而在今后更加嚴于律己。
3.和孩子溝通了解原因
當發現孩子偷東西時,家長先別急著責怪他,而是應該先引導孩子說出原因,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接納他當時的感受,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4.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
孩子行為對錯,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提供標準,所以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哪怕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用同理心能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5.幫助孩子樹立物權意識
父母應該告訴他們的孩子,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只有在主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拿走。包括他們自己的玩具,如果他們不想給別人玩,他們也有不給別人玩的權利。
6.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在父母第一次發現他們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后,就要要求孩子把拿了的東西歸還并向別人道歉,讓孩子明辨是非后,他們應該積極彌補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