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式結束,一些孩子在高考后,并沒有出現輕松、愉悅、如釋重負的感覺,反而出現一些情緒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現象,家長們十分不解,不知孩子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更不知該如何開導孩子。
高考以后孩子老發脾氣怎么回事
1、過度玩樂,生活沒規律。高考是一場包括知識、心理和身體等在內的綜合素質的競爭。為了高考,許多考生加班加點學習,既缺乏必要的體育活動,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規律,久而久之,壓抑和苦悶在所難免。
2、發揮失常,思想包袱重。挫敗型心理考生的外在表現是吃不好、睡不好、習慣自責,甚至脾氣變得暴躁,容易與人起爭執。主要原因是這類考生把高考看得過重,將高考與前途掛鉤,而且他們會反復回味考試中的不足,強調自己的失敗和缺點。
3、坐立不安,期望值太高。考后焦慮癥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但心理素質較弱的考生,比較容易產生的問題。一般來說,他們的自我期望值都比較高,但成績出來前的不確定性,會讓他們的焦慮持續并可能加重。
4、無所事事,找不到方向。茫然型心理在這個時期也會出現在考生中,突然脫離高壓狀態,一下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尤其是習慣被家長安排、管理的考生,更容易茫然。
孩子高考后情緒不穩定,家長如何引導
家庭教育歸位。考后是學生重新回到家庭教育的時段,家長一定要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開展積極的親子溝通,著重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
做情緒的收納箱。高考后,家長也不能缺位。無論家長個人心境如何,都要為孩子的良好情緒助力。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這段時間的生活規劃,指導孩子充實生活,也可安排一些家庭活動,比如,一起到戶外散步、賞景等。
調整負性認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的學生可能存在一些絕對化的消極觀念,比如,“沒考上大學,人生沒有希望了”“我只能去一流大學讀書”“沒有選擇到我喜歡的專業就沒有任何意義”……這種認知模式在遭遇挫敗時,會把當下的困境更加負面化和絕對化,勢必加重無望、沮喪和悲觀。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面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家長不要急著去否定,而是首先接納孩子的憤怒情緒,了解孩子可能引發憤怒的原因。等孩子心情平靜的時候再去分析。對于能改變的部分教孩子采取建設性措施,對于不能改變的部分坦然接受。
家長要幫助孩子勇敢地表達憤怒情緒。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詞匯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與別人溝通。
高考結束,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做這幾件事
1、忌逼迫討論
經歷了緊張且備受矚目的高考,孩子已經處于疲勞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去詢問孩子考得怎么樣,無異于讓一只剛戰勝獅子的貓復盤自己的表現,高考已經過去,重要的是整頓狀態,面向未來。
2、忌攀比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家長嘴里離不開的話題,但很多時候這對于自家孩子的成長并沒有多大的好處,孩子也很清楚自己在同學群體中的表現,家長的過分強調只會讓孩子感到厭倦,尤其是在高考這種人生節點,攀比只會讓孩子更加失落。
3、忌過多干涉
就像前面說到的,孩子在高考后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他們需要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放松,而不是繼續繃緊一根弦。如果家長還是一直限制孩子出去玩,或者看不慣孩子整天窩在家里,只會讓孩子疲勞的身心感到無處安放。
4、忌打壓
很多家長在別人面前都喜歡自謙:“唉,我家孩子不行,沒有誰誰誰家的孩子厲害”,“我家孩子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這跟我們傳統文化主張謙遜有關,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自謙無異于是一種批評和打壓,讓孩子感到難受,很難建立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