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規則無處不在,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如在家庭里有家庭規則,即傳統所講的家規或家法。如在學校里的校規校紀,那么,規則意識差的孩子怎么教育?
規則意識差的孩子怎么教育
1、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分析
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并不全是沒有規則意識造成的,只有孩子無視規則,并故意犯錯誤的情況下,父母才可以用引導或懲戒的方式去規則意識的建立。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首先嘗試正面教育的方法,不應把懲罰做為首選。
2、家長要為孩子做好示范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家長本身要有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規則意識。比如說,教育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就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闖紅燈;教育孩子要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父母首先要為孩子做出樣子。
3、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這樣制定的規則,孩子接受起來也會容易一些。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4、認真遵守規則的行為要適時予以鼓勵和肯定
規則意識的養成以正面積極的引導為主,有些規則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放寬要求,而不可以生硬地要求孩子機械遵守規則。
比如,孩子做作業效率高了,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周末假日時候,早上可以適當睡會懶覺等。這樣會使孩子減輕很多壓力。在孩子得到很多自由的情況下,他們會更懂得自覺地遵守規則。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的影響
1、人際關系很差
不同的場合,擁有不同的規則,一個自私的人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及時在公共場合意味著大吵大鬧,卻從來不會考慮到周圍人的感受,破壞了公共場所的禁止喧嘩的規則,難免會導致身邊的人嫌棄。
人與人之間交往都希望對方能夠不越界,懂得相關的規則,可是遇到一個不懂規則的人,大家往往會繞著他走,孩子也會變為邊緣人物。
2、不自律,一事無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成大事者必然要遵守規則。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每個人都應該有清晰的規劃,可是孩子自律性太差,根本不想遵守規則,完全不會按照計劃行事,導致自己一事無成。
人生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每一份努力都算數,如果孩子無法讓自己正確實施計劃,那么就難以取得驕人的成績,難免和成功失之交臂。
3、不負責任
當一個人在規則內行事,往往會受到規則的保護,而如果一個人極力地破壞規則,就必然要受到規則的懲罰。可是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完全無視規則,更不懂得自己應該要承擔的責任,往往會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以及社會角色,應該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懂規則的孩子想要逃避,根本不管自己肩上的責任,這樣的人也將會被人不恥,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總而言之:立規則要趁早,父母在為孩子立規則時,往往會面臨父母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的困境,其實在為孩子立規則時,父母應該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要激起孩子的逆鱗,而是應該要多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