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叛逆期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越來越獨立、自覺、渴望擺脫大人(尤其是父母)監督的心理過渡期。他們反對父母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們,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為了展現自己的“不凡”,他們往往對一切都持批判態度。
正是因為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逆反心理,從而以各種手段和方法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雖然叛逆心理不能說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就是一種反常心理。
孩子叛逆期的特點有哪些
1、年齡特征——14歲左右是青春期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性別特征——叛逆的男孩多于女孩。
3、教育特點——學習成績低的學生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叛逆。
4、誘導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家長與孩子或師生之間的激烈對抗。
5、行為特征——叛逆的青少年大多不關心行為的后果,會做一些非常極端的事情,比如長期在網吧,甚至可能會流浪乞討、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等。
教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經常存在的誤區有哪些
家長要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這個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力都是肆意升騰;同時,由于孩子身心發展和教育的局限,他們的很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需要依靠外在的教育來正確引導孩子。但在教育現實中,有些家長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
1、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逆反言行,比如頂嘴、不聽話等等,很生氣,覺得不把孩子的“惡勢力”放下,孩子很可能會變壞。于是父母采取了嚴厲的措施打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回到了從前那個聽話的“好孩子”,其實已經關閉了與父母溝通的心門,并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跌入犯罪的深淵。
2、放任自流、現實中,有些家長在管教幾次、進步不大的情況下,對難教的孩子失去信心,開始放手。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如何,家長都不再追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嚴重影響,行為產生偏差,等家長后悔,才發現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和叛逆期的孩子如何相處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與孩子建立親密平等的友誼,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管理。
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量支持他們,在遇到困難、失敗時,要鼓勵安慰,成功時要盡量給予表揚。
3、父母要勇于咨詢孩子,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應享有哪些權利
孩子進入叛逆期后,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因此,家長要重視各種權利的授權,幫助孩子從世間走向成熟的過渡。
1、自主性:“你應該”、“你必須”和“你知道什么”是父母之間的常用短語。建議父母在與叛逆的孩子打交道時盡量減少這種語言。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成年人的孩子不會接受這種“秩序”的語氣。
2、發言權、:“不要上大學打掃廁所”等話,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是耳朵已經長繭了,叛逆期的他們對這些話可以說是“百毒不侵”。這時家長應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3、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
4、表決權: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
5、隱私權:孩子在進入初中后,一些家長發現,以前經常跟自己說心里話的孩子變得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稱,如果孩子實在不愿同家長交流,也不必過于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