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應該從照顧自己的能力開始。但是,父母必須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獨立不是父母的主觀要求,而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內在需求,那么,怎么樣培養孩子獨立性呢?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性呢
一,只有在你必須這樣做的時候
當孩子試圖獨立時,他或她需要父母的支持。只需發送消息,我們對您充滿信心,但如果您需要我,我會在那里。換句話說,父母只是“存在”,不干涉,與孩子保持距離,只有在需要或有危險的時候才會出現。孩子雖然很想獨立完成某件事,但畢竟能力有限。當他遇到一些困難時,他自然會向父母求助。
二、給人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會有安全感去探索和做他想做的事。安全也是內部和外部的:
1.心理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孩子有空去探索就沒有后顧之憂。同時,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會幫助他建立自信,他會認為他可以自己做決定。孩子的安全感不需要父母當保鏢,適度的距離可以讓孩子更透徹的了解自己與父母的關系。
2、環境安全感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必等到孩子有了獨立感才開始。當你的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盡量把東西放在家里,給他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意識到家庭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可以自由地行動。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的性格,還能建立自信。
孩子也會因為復雜的環境而更加依賴父母,凡事都會向父母求助。當家里的事情變得一團糟時,孩子們會經常打電話給媽媽。最好為您的孩子提供他自己的活動區域,并教導并要求他保持整潔,以便他學習責任感和獨立性。
三、去除依賴
有的孩子依賴太多,父母擔心太多。其實孩子的依附性強,跟父母有很大的關系。導致過度依賴的育兒方式有以下三種:
1、保姆型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的能力有限,或者對孩子缺乏耐心。他們為孩子做一切事情,他們學習獨立的機會令人窒息。
改變策略——提供機會
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為孩子提供嘗試管理自己事務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增加自信心,更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同時,家長也應該有適量的耐心,在孩子旁邊觀察,不要操之過急,經常給孩子提建議或者干脆下手。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養成一切不依賴大人的習慣。
2.控制類型
一些強勢的父母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對他們的孩子。在這種教養下長大的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凡事都要向父母請教。
改變策略——提供指導
不要總是小看孩子的行為,孩子從小到大就是學習的過程。如果擔心孩子能力有限,可以提前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練習,熟練后讓他自己處理。
3、嚴格型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要嚴,經常打,孩子就不會犯錯。即使你做了一件好事,你也不要輕易表揚它,否則會讓你的孩子感到受寵若驚。但孩子們經常受到指責、恐嚇和批評,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再小的問題,都沒有信心和勇氣去處理,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人解決。這樣的孩子怎么能獨立呢?
改變策略——提供信心
鼓勵遠勝于不斷的講課和提醒。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能力,當孩子有機會發展他們的獨立能力時,要欣賞和認可他們。如果您的孩子已盡力而為,但表現不如他或她,則應予以鼓勵和贊賞。
親子課堂溫馨提示: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對培養獨立人格很重要,以下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A.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不要急于加入自己的意見。
B.陳述要求并共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C.盡量鼓勵您的孩子先提出建議,而不是批評。
D.他們也可以表達他們對孩子需要的感受和意見。
E.與您的孩子討論不同之處,并得出可接受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F.讓孩子有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時間,自己的事情。
G.讓孩子有發言權并包容他們的選擇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