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都離不開溝通。很多孩子學習中卻貪玩,家長與孩子溝通孩子往往也不聽,家長也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到煩惱。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心里話想跟家長說,但往往大了以后孩子卻不說了。那么,如何跟孩子溝通?
如何跟孩子溝通
1、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
家長不要居高臨下,老是指責孩子你這不對、那不好。現在國內和國外的少兒節目中,很多主持人都是坐在地上,說話時與孩子平視,讓孩子感覺大人是平等的。所以當家長的也得這樣,要養成一個習慣,牢記家長跟孩子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
2、和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自己視角看待事情,家長需要提前和跟孩子商量一下:“你看咱們這樣行不行?今天我們去這兒成不成?”耳濡目染,孩子也會變成尊重別人的人,養成有事商量的習慣。
3、讓孩子學會選擇
選擇是求生的一種能力。當孩子有事的時候,比如說小學升中學,很多媽媽會說:“我為了把你弄進這個重點學校花了大力氣,投入了很多錢,所以你必須去。”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特別痛苦,也不會跟父母過多交流。
4、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
化解家庭矛盾的時候,說一聲對不起,不但不會降低家長的威信,反而會提升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所以,當父母做錯事兒的時候,要勇敢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
5、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現在的孩子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獲取信息的手段就比家長強。所以家長不妨在孩子擅長的領域里拜孩子為師,經常問點問題。實際上這也為家長提供了請教孩子的時機,家長的這種做法會提升孩子的自信。
如何跟孩子溝通。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當孩子能夠善于和他人溝通,遇到的事情就容易有效解決。當父母感到孩子難以管教,此時父母應該不只是口頭教育,家長應靠環境的渲染和氛圍的熏陶,才能夠有效和孩子溝通。家長的語言,就是孩子思維的溫床;與孩子溝通的效果,便是孩子以后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