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孩子一年級就出現對別人東西感興趣,直接偷拿的現象。如果沒有經過其他小朋友同意直接偷的,就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否則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那么,這時候家長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呢?
一年級孩子在學校拿了別人的東西怎么辦
1、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孩子行為對錯,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提供標準,所以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哪怕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用同理心能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2、注意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有的父母經常把孩子的衣服,玩具隨便送人,這樣會導致孩子對物權認識不清。建議家長在送人前,都要先問一下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就知道贈予或索取都是需要別人的同意的,而不是任意拿走的。
3、告訴孩子偷拿的影響。家長可以問孩子“如果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你傷心嗎?那其他小朋友發現自己的玩具不見了是不是也傷心呢?媽媽可以理解你想玩的心情,但是我們需要先和小朋友打招呼,看他是否同意,這樣他就不用著急,不用擔心了,對不對?
4、提前跟孩子說明。父母要提前和孩子說明,一些東西是要獲得爸爸媽媽的許可之后才可以拿的。這樣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后,到了學校或者別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事先和別人打聲招呼,在得到允許或是不允許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拿別人東西這個壞習慣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的話,以后可能就會變成小偷小摸,這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
一年級孩子偷拿東西家長要避免以下做法
1、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拿回東西,就馬上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偷”,罵孩子是小偷,加以指責,甚至打罵,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你這些過激的反應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孩子會感到特別的羞恥。
孩子一旦認同“偷”的標簽,他以后很容易繼續發生偷東西的行為,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人,做出這種行為也是正常的。
2、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或者他人討論。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孩子拿回東西的事情,孩子會感到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失去了自尊,會感到羞恥,很容易讓孩子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唯唯諾諾。
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有哪些
1、缺乏物權意識。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并沒有別的意思。
2、父母沒起到榜樣作用。有些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總覺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亂拿亂用孩子的東西,當他家中有朋友到訪時,還要強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這就讓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逐漸形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