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從小到大的每個時期孩子的是非觀念都不一樣,所以家長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是不能讓孩子在小的時候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并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10歲孩子喜歡偷別人東西怎么辦
第一步:問清楚原因
孩子發生偷東西的行為時,家長們不要拿起東西就打,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再柔聲與孩子交流,問清楚是什么原因,千萬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責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羞辱感。
第二步:解決當前行為
在了解孩子為什么偷東西后,家長們再考慮用什么方式進行教育,很多孩子都是由于想要某種東西而去偷,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以后想要什么東西,都可以直接跟父母說,偷拿是不正確的行為,如果孩子是因為想表現自己勇敢而去偷東西。
家長們可以教育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會因為找不著而著急,同時,家長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平時對孩子關愛過少,或與孩子很少進行溝通。
第三步:預防行為
預防勝于講道理,孩子還小,很多大道理無法理解,我們應孩在孩子小時候即實行規則,在家時,說明哪些東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媽媽的,未經允許不可以隨便亂動,當然,家長們也要以身作則,對于孩子的東西也不要胡亂處理,要讓孩子去管理。
孩子偷東西,家長們不可忽視,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否則會影響孩子以后的道路。
孩子偷拿的原因
原因①:孩子年幼時父母或帶養人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有少數爺爺奶奶或者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教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農村經常有一些愛貪小便宜或者不懂教育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或串門,走的時候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不肯放手,主人也不好意思要回來,奶奶也不跟孫子講道理要求歸還,就任由孫子把別人的東西帶回自己家。還有個別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玩,順手就把人家的玩具帶走了。
這種做法容易讓孩子認為別人的東西可以隨便拿,沒有“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概念,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偷拿別人東西的習慣。
預防:
1.在孩子年幼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李玫瑾教授說,“觀念樹立得越早,孩子的印象越深。好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定是嘮叨的。”這里的“嘮叨”指的就是對孩子為人處世正確觀念的灌輸。
2.孩子偷拿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同時告訴孩子一句簡單好記的道理時常提醒,讓孩子銘記于心,比如“別人的東西我不要,自己的東西保管好。”
解決:從現在開始,父母和帶養人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當孩子偷拿時及時制止,并和孩子一起把偷拿的東西還回去。還回去以后跟孩子說“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老是偷拿東西,以后是要被警察當成小偷抓走的。”3歲以前的孩子不建議使用暴力,盡量用言語和行動去糾正孩子。
原因②:孩子第一次偷拿時父母沒有及時教育和制止導致孩子養成習慣
父母在孩子第一次偷拿時的反應和做法很重要。
有很多爸爸媽媽在第一次發現孩子偷拿后沒有當回事,想著反正就拿了幾塊錢,沒什么大不了。就是因為第一次父母的“不重視”,讓孩子有了放心大膽偷拿的勇氣。一旦養成習慣,孩子就覺得“偷拿”也是理所當然。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事不過三,一旦超過三次,就會養成習慣。
解決方法:10歲以前發現孩子偷拿一定要及時糾正。如果屢教不聽,建議該打就打,打一次狠的長記性(也不要太過了,孩子感覺疼了眼淚包在眼眶里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打完之后抱抱他,告訴他“媽媽是愛你的,不想你以后成為小偷被抓走,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不會再偷拿了。”
注意教訓孩子的時候要在只有你和孩子兩個人的封閉空間(如臥室)里,保護孩子的自尊很重要。
原因③:青少年時期孩子沒有零花錢
在孩子11-18歲的青少年時期,由于社交圈擴大,交的同學和朋友也越來越多,孩子們之間會有一些課外的社交活動。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和保護隱私的概念增強,不愿意跟家長透露錢用在哪里。所以如果這時孩子沒有零用錢,就很可能會出現偷拿錢的情況。
解決方法:每周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不要太多,根據孩子年齡和實際情況來定。上學的時候不能在身上帶很多錢,容易被一些不良同學打劫。
給孩子零花錢以后告訴孩子:“這個零花錢是這周的,如果你花完了,這周我不會再給你,如果你存起來,那它就歸你支配了,你可以把它攢起來買件貴的東西,也可以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并適當引導孩子有理財規劃的概念。給孩子準備一個存錢罐或者小保險箱都是不錯的選擇。
12歲以前孩子的偷拿行為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留孩子的尊嚴,人前不教子,不宣揚孩子的缺點和不好的行為。
十歲孩子偷東西正常嗎
十歲孩子偷東西就一世界并不正常,家長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行為,雖然說孩子還小,但是偷東西今天是是絕對不對的,家長也絕對不能容忍孩子偷東西,可能是因為心中的自卑,家長沒有給足夠多的零花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孩子在其他的小伙伴面前感到自卑,才會新發偷東西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