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拿家里的錢,我覺得要慢慢教育去引導,既然他拿了你錢雖然有些不好,但是也不必生氣應該慢慢引導他;如果是很多次的拿說了還不聽的這種孩子,那必須要懲罰一下了,否則會有隱患。
小孩拿家里的錢屢教不改怎么辦
第一種方法:分析法
發現孩子偷東西時,父母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即使此時你非常生氣,想要快速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還是要平心靜氣的跟孩子進行溝通。要分析一下孩子的犯錯動機,了解孩子只是好奇心驅使下犯錯,還是出于某些原因其他原因。
比如,平時比較節約的家庭,過度的節約讓孩子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小孩子又略有點貪心,喜歡上了某種小玩具、學習用品等。當他們長期得不到時,很有可能會采取偷的方式。如果是這個方面的原因,可以適當調整教育方式,滿足孩子的一些小要求,這對于糾正偷東西的行為很有幫助。
分析法就是用來幫助家長,分析明白孩子的犯錯動機,然后選擇教育方法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第二種方法:溝通法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父母可以反復跟孩子聊天,通過語言了解孩子為什么犯錯,犯錯時的行為過程,犯錯后的心態等。
同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孩子偷東西父母屢教孩子還是沒有改正,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如果想要徹底糾正的話,那么前提是要先讓孩子明白,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盜竊這是一種犯罪的行為。如果多次發生,情節嚴重,會被帶到少年管教中心進行改造。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會遭到周圍人的反感厭煩。
第三種方法:反思法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否有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地方,是否存在錯誤榜樣的樹立。
孩子的行為方式,很多時候都是模仿家長。如果孩子的偷東西行為屢教不改,那么家長也要注意反思自己。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斤斤計較,亦或者是總是貪小便宜,甚至還有一些父母喜歡順手牽羊。
這些錯誤的行為模式,都時刻影響著孩子。在這種不良行為模式的影響之下,孩子也更容易出現這種不良行為。所以,如果想要徹底糾正孩子,家長一定先要改變自己的錯誤之處,注意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樣孩子的問題,才可以得到解決。
第四種方法:塑造法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改變孩子愛偷竊的行為。是非觀念的建立,對于孩子來說是根基。因為很多孩子是初犯,是第一次偷竊。大多數犯錯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造成的,他們偷竊可能只是源于對于某種東西的喜歡,然后想要將這個東西據為己有。
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則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如果你想要,你可以自己努力得到,以此避免孩子走上歧途。
孩子偷拿錢背后的原因
1.分不清“你的”和“我的”
有一句著名的玩笑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澳愕氖俏业?,我的還是我的”。是的,在孩子眼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所以,你真的確信他能分清楚,哪些東西是家長的,哪些才是屬于他自己的嗎?
不妨測試一下你的孩子,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瞪著無辜的大眼睛,望著你:“這些不都是我們家的嗎?”當然,這種情況在年齡小一點的孩子身上會更常見。
在獨身子女時代,孩子無可爭議地成為家庭的中心。全家人都圍繞著孩子轉,孩子想要的東西,全家人都竭力滿足,在孩子眼中,面對這家這個小世界,他大約會生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掌控感。
家長維護自己的物主權就顯得尤為重要,不是孩子想要什么,都無原則地同意和給予。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父母的,需要動用,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
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孩子確認界限感,形成物主意識,比如,他的房間,他的布娃娃,他的飯碗,有利于孩子分清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尊重他人的財產權。
相對應的,家長也應當以具體的行為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物主權的尊重。比如,未經孩子同意,不隨便處理、贈送孩子的玩具;進孩子的房間敲門,得到孩子的允許后再進入;使用孩子的物品提前打招呼等。
你可能會有疑問,一家人需要分這么清楚嗎?親子之間的關系當然是親密的,但也需要有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家就變成了一團漿糊。知道界限,孩子才能將自己和其他人區分開來,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動。
偷錢犯錯當下是緊急處理,平常教育是潤物細無聲。
2.想要的馬上就要
“想要的馬上就要”,這是一句廣告詞,也是很多孩子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態度。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今社會,我們能夠輕松地滿足孩子幾乎所有的物質需求,孩子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撒個嬌,說一聲,甚至都不用開口,只需要多看一眼,爸媽便會買來給孩子。
想要的立刻就要,而且能要到。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延遲滿足”,很顯然,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很難,爸爸媽媽不滿足,還有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關愛不是不夠,是過剩。
拿家里的錢這件事,本質上是孩子與自己的欲望斗爭的過程,是抵御誘惑的能力的體現。習慣需要立刻被滿足的孩子,沒有經過這樣的“忍耐鍛煉”。有需要,立刻滿足。是他們習慣的模式,是一種類似于條件反射的模式。
因此,有孩子會在因為拿錢被家長教育的時候,哭著說:“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彼娴目刂撇蛔。驗樗麤]試過難耐的“控制”訓練。
人對于自己的控制能力會基于自己的過往經歷有一個基本的評估,從未嘗試過控制自己的孩子,會將其評估為零。實際上他缺少的不是能力,他只是缺少訓練。有能力滿足孩子,不代表都要滿足,馬不停蹄地滿足。偶爾,也可以嘗試延遲或者拒絕孩子的某些要求。
成長,很多時候是在挫敗和失望中獲得的。
3.獲得友誼和認可
你知道孩子一般拿錢去買零食,買游戲卡之類的,是為了誰嗎?
有人做了調查,大部分時候是為了同學,買給同學,或者在同學面前炫耀,這就像成年人擁有經濟實力時能收獲擁戴者,有經濟優勢的孩子,能收獲友誼。很多家長不理解:“我家孩子是不是傻,別人讓他買他就買,還不是給自己吃。”“他太好忽悠了,別人讓他做什么,他就作什么。”
他們,不是傻,他們只是希望獲得友誼和認同。這類孩子往往在人際交往方面感受不到自己的優勢,自身稍有自卑,人際交往技巧欠缺,因此,當他發現,自己給別人帶好吃的,買游戲卡,對方就對自己萬分熱情的時候,便會“鋌而走險”。
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
一、孩子明知是錯事還去做的錯誤行為
面對孩子經常犯錯,而在家長再三勸說下或者是正確引導下,孩子還是要去做,說明孩子根本對說教無視,那么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后果。
比如,孩子乘公交車時在公交車上到處走動,家長已經給孩子說過很多遍,但孩子就是不聽,那么家長就可以找個機會待孩子再次在公交車上亂走時,不要去過多干涉,只要確保孩子不會受到大的傷害就行,讓孩子在車上摔一次跤,他就知道后果的嚴重性,讓孩子自己承擔這個錯誤的后果,這樣比說教更有效。
但是,家長應該要把握一個度,不能讓孩子受到大的傷害。一般孩子在受到一次這樣的教訓后,他就會對這類行為有所收斂。
二、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錯誤的,是第一次犯錯。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給予正確教導,先給孩子講道理,也可以借助一些繪本,圖書或者是動畫片,教育片等與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錯誤的,并且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改掉錯誤,也需要家長的適當監督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