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給孩子傳遞正確的觀念,不要讓孩子以為金錢是萬能的。要讓孩子知道,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人的感情、美好的心理、健康的人格等等。
小孩私自拿家里的錢如何教育
首先,了解孩子用錢的目的。
根據孩子的年齡情況,適實地給孩子一定的零用錢,滿足孩子的用錢需要。當孩子知道家長不能滿足自己購買某物的需求之下,才會鋌而走險私自拿錢。家長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想要購買的物品究竟是什么?
有的可能是出于愛心想要給樓道下孤老一點食物;有的可能是想要購買自己沒有擁有過的文具;有的可能是想要給自己的游戲賬號充值。這些都需要家長加以小心辨認,以免誤傷打壓了孩子純真一面。
其次,家長控制情緒。
切勿濫用偷這樣的字眼,雖然行為的確屬實,也屬于不良行為,但我們不能直接過度夸大,只是強調這樣私拿的行為是不好的做法,正確的做法為與父母商量是否可以得到一些金錢。
有些家長在孩子出現這樣的事情之后,將孩子的事情廣而告之,等于給孩子貼上了標簽。這樣也不利于將孩子的行為矯正。嚴肅而冷靜地與孩子交心交流,了解孩子用錢目的。
再次,制定金錢的管理表。
孩子的行為規范不能與金錢獎勵作為直接的掛鉤,但是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理財。可以與孩子商量決定每月有多少錢的生活費。教會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財物,投資和理財也正是輸入教育信息的時候。
小孩子偷錢該怎么教育
首先,家長發現問題后,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盡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么樣想的,花錢買了什么東西,怎么處理的。
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系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么辦。
告訴孩子,想買什么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鉆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
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最后建議,改變孩子拿家里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來處理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會因為什么“偷錢”
1.孩子需要錢來滿足
一般孩子在6歲以上的時候,就已經享受到了金錢方面帶來的滿足,知道錢可以買來自己想要的東西,越是需要,越會想要得到金錢。
2.家長沒有顧忌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許多家長并沒有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而總把孩子自己的零花錢握在家長的手中,所謂的說著替孩子攢著,其實就是變相的不想讓孩子亂花錢。
孩子在該有零花錢的階段中,并沒有自己隨意支配,同樣也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3.家長沒教育過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并沒有真正的教育過孩子“物權”觀念。孩子根本分不清什么是“你我他”的概念。家長可以在家的時候給孩子講哪些東西是爸爸的而哪些東西是媽媽的,樹立孩子正確的“物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