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家長平時工作忙碌,缺少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有很多家長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得到許多的物質享受,從而導致很多事情不愿意自己動手,那么,孩子怕吃苦怎么辦?
孩子怕吃苦怎么辦
1、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后,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節日里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臟是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餓。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讓他們懂得奉獻的快樂;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鍛煉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父母要舍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
3、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教育孩子成長家長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不要用負面的語言教育批評孩子
比如“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你太膽小了”、 “你一點都不勇敢” 等等這些負面的詞語評價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影響孩子成長。
2、要正面管教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因為孩子做的事情未達到自己的預期而非常生氣,并將這種憤怒的情緒加入到對孩子的批評當中,孩子感到壓抑的同時更多的是產生反抗心理。
3、相信孩子的能力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所以不相信孩子們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幫孩子代勞,但家長一定要記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的大包大攬,不但不能幫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讓孩子缺乏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從而在遇到真正的問題、麻煩的時候手足無措。
4、過份限制孩子的行為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意愿來限制孩子的行動,以父母的喜好、認知、決斷來左右孩子的選擇、決定,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對新鮮事物的探索能力和求知欲,限制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無法自我決斷,變得過度依賴父母。
孩子們一天天在長大,身體成長的同時也要有心智上的成長,千萬不要因為家長們的過度溺愛,剝奪了孩子們獨立意識的形成,適當的放手,孩子們才能在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地進步,在廣闊的人生路上自由的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