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辛苦的旅行,要讓孩子早點努力,不要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孩子今后的人生路上,難免有磕磕碰碰,早點讓他認識到,后面他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欣賞人生路上優美的風景,而不是邊走邊覺得累。那么,孩子該不該吃苦呢?
孩子該不該吃苦
1、吃不吃苦并不是絕對的
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說的是沒有錯的,但是這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人,這是會因人而異的,是有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是會吃苦的人,但是也有很多吃了苦卻沒有什么成就,平淡過完一生的;而在孩童時候沒有吃苦,卻也獲得很高的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數。
因此在孩子教育之中,要不要讓孩子吃苦并不是絕對的,這本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是一個無解題。
2、吃苦不是必要,但是父母對孩子要學會“放手”
讓孩子吃苦并不需要去刻意為之,不要可以給孩子制造困難,順其自然就好,生活中會有著各種各樣的事情等著孩子的。
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父母不要一手包辦,不要不讓孩子自己參與進來,對孩子過度的照顧,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給孩子提供的物質生活過分優越,甚至超過了家庭正常的經濟能力。
父母們要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但是也不要什么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動手,而父母在一邊‘冷眼旁觀’,這會讓孩子產生厭惡心理,讓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隔閡。
要讓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孩子自己可以做的,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去做,父母可以在一旁提點,但一定不要幫助孩子將所有的困難都排除,讓孩子可以獨立自主,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交給孩子要有吃苦的精神,不要怕吃苦
父母們可以寵著孩子,但是不能溺愛孩子,要從生活小事出發,從小教育孩子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學會思考,任何事情都會有解決的辦法,不需要害怕,努力之后會得到你想要的,如果努力了那么就算是之后失敗了也不會覺得遺憾,這個過程才是得到最好的財富。
如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1、鼓勵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首先,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
2、體驗生活參加勞動活動
在生活中,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去面對。要孩子完成適當的家務,如打掃衛生,洗碗,清理房間等,可以物質和精神獎勵,以調動積極性。也可以要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如賣報紙 農村生活體驗,夏令營,與農村孩子交朋友等形式的活動。
3、不要溺愛孩子
我們應該讓孩子能夠做很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對孩子養尊處優,不要讓孩子的成長環境過于舒適,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不要過于溺愛孩子,不舍得讓孩子吃苦,否則,孩子很難提高。
父母終將離開,孩子也將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應該幫孩子分析問題,鼓勵他,幫孩子建立自信、自我、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