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比較懶散,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那么,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是什么,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感呢?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
1、從來沒有告訴過孩子“時間”是什么
其實并不是孩子沒有時間感,而是我們從來沒有被告知什么是“時間”。讓孩子們感受時間是不夠的。對于年幼的孩子,帶他們到時鐘旁,用視覺告訴他們當長手敲擊時我們要做什么。直覺印象和內心感受相結合,孩子會對時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他可以慢慢建立時間的概念。
2、家長安排太多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也制造了孩子的“混日子”:孩子慢慢穿,媽媽幫孩子穿;懷疑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會幫孩子洗臉;孩子收拾的時間太長,媽媽每天都會幫孩子收拾。
殊不知,這樣的時間長大后,孩子會逐漸養成比較遲到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不管怎么做都行,反正爸爸媽媽可以過來幫他。
3、孩子受到不同教育的影響
有的孩子在父母身上明明是養成了好習慣,可是到了爺爺奶奶家,這個習慣就會被老人寵壞了,縱容了。
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說他們工作很忙很累。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生活,放學后負責接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會逐漸失去責任感和自主做事的動力,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老人負責的。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感
1、給孩子自己支配時間的機會
孩子沒有大人那種對時間的緊迫感,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遵守時間,珍惜時間。預估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一定要給孩子留出空閑時間。
2、讓時間“可見”
家長可以在家里顯眼的地方放一個鐘,給孩子買一塊手表,這樣家長就可以指著墻上的鐘或者問他現在幾點了,孩子就會知道時間并做什么他必須這樣做。
有了“時間”這根無形的指揮棒,孩子可以從小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孩子比以前更“聽話”,做事也不會那么慢。
3、列一個時間表
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做作業的時間和休息的時間,讓孩子有一定的緊迫感,加強注意力,最終提高學習效果。
4、有規律的日常生活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工作時間表,最好是具體的細節,比如什么時候起床、多久洗一次澡、多久吃飯、做作業和看電視需要多長時間上學,什么時間休息等,要嚴格規定,讓孩子起到約束和監督的作用。
時間管理越嚴格,效率越高。孩子將作息時間固定下來,養成習慣,才能認清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良好的作息也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保持秩序。
找到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然后幫助孩子培養時間感,制定相關的時間計劃表,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在獎勵的激勵下,孩子會更加認真地遵守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