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無所謂”性格是在較長時間下形成的,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讓孩子的心里有一個適應階段,慢慢轉變心態,才能順其自然的走近有所謂的生活中來。那么,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怎么辦?
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怎么辦
1、積極的引導
多與孩子一起關注有意義的公眾人物,參加公益活動,或引導孩子發現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去做并堅持。也可以帶孩子去他喜歡的大學旅游,讓他近距離感受象牙塔的魅力,心境一定會有好的變化。
2、給予足夠尊重
孩子產生叛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家長平時忙,可能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赡苣骋粫r刻的不小心,讓孩子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隨著時間的積累,這種變化產生了明顯的外在表現,對成績無所謂可能也是表現之一。
3、讓孩子承擔無所謂的后果
孩子的無所謂和家人的嬌慣有一定關系,所以孩子事事求助于家長時候,家長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有心不幫孩子做事,這樣就能強迫孩子自己做。無所謂會誤事,當孩子因為無所謂出現了如起床晚了,吃不上飯了、上學遲到了,被老師批評了等后果時,家長一定不要幫助孩子找借口,要讓孩子自己承擔的后果,記住教訓之后,孩子自己會反省,再無所謂,他就要想一想了。
孩子產生對什么都無所謂的原因
1、遺傳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對待事情就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孩子從小會模仿自己父母的做事樣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成了“無所謂”的習慣。這也就人們常說的原生態家庭帶來的影響。
2、經常批評
這種是后天形成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沒有鼓勵,只有批評,這樣經常的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孩子容易形成抗拒型懶惰,為了無聲的對抗父母的批評,而選擇什么也不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惰性,心想:反正我做了,你也不滿意,只批評我,那我還不如什么都不做。
3、溺愛養育、過度滿足造成的必然現象
現在物質富裕了,孩子的欲望滿足得過于容易,太過于輕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個延遲滿足的說法。
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怎么辦,長試一下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并正方向引導,讓孩子重拾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