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溝通方式,會讓親子關系失去和諧。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才能創設和諧的親子關系。生活中,家長們要改變教育方式,學會和孩子成為朋友,才能收獲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長說話
理由1: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為什么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意,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么“這點兒小事有什么,沒關系”。
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為什么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里,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理由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愿聽我的解釋。
孩子不愿意和家長的溝通的原因:1、家長總是以長輩的身份,命令指導孩子做各種事情;2、家長總是喜歡否定孩子的行為,不認可孩子的努力;3、家長沒有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4、教育孩子沒有耐心,從不關心孩子的真實想法。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1、家長總喜歡指導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通過講道理來突顯自己三觀正確、教導有方。卻忽略了孩子與家長溝通,絕大多數是想要父母成為他們的傾聽者,了解他們的心情。
2、總喜歡否定孩子
不少家長對這種“潑涼水”的行為,很是自得,覺得這是在教育孩子。但是這其實是教育上的一種誤區:誤把教訓當教育。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樣的效果,總是喜歡在第一時間否定孩子努力的成果。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們發現,孩子與父母的話是越來越少了,以前那個整天說個沒完的小話癆不見了。所以,究竟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不尊重孩子的決定、選擇。比如:孩子自己喜歡的衣服,你覺得不好看,非要孩子按照你的要求買。記住,是孩子喜歡,不是你喜歡,要尊重他。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隨意翻他的東西,偷看他的日記,孩子沒有獨立的空間。
不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有父母隨意扔掉孩子的東西,比如:孩子做的手工,你覺得放在那里占地方,又或是你覺得不好看,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隨意給扔掉了,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珍惜他的勞動成果。
不善于傾聽。孩子從小是非常喜歡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的,但是父母不好好聽,不好好理解,不和孩子共情,孩子覺得跟家長說啥也沒意思,自然不說了,因為她覺得父母不尊重她。
孩子不愿意寫作業的原因:1、孩子缺乏寫作業的興趣,很難集中注意力;2、缺乏計劃性,不能合理管理時間;3、在校學習壓力大,本能抗拒寫作業;4、家長對于輔導孩子寫作業沒有耐心,總是發火。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寫作業
1、缺乏興趣
學校之所以要求學生回家后寫作業,其實這是一個復習當天所學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及時復習才能讓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所以,這個作業啊,還得寫。但是問題來了,這個作業的形式,對孩子的吸引力不夠,不是抄寫就是各種練習冊,孩子周圍比寫作業好玩兒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作業不是足夠有趣,孩子的精力很難集中。
2、缺乏計劃性
在家長眼里,孩子寫作業磨蹭就是屬于不認真的表現,可孩子畢竟還小,他們對于時間的把控能力不夠強,越不想寫就寫得越慢,寫得越慢就越容易挨罵,最終就是親子之間戰爭爆發。
大多數家庭都把孩子視為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物力,希望孩子能離自己更近一些。但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有的孩子有煩惱父母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
1.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孩子的耐心逐漸消失。
孩子小的時候,大概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尤其是幼兒園,孩子看到父母嘴里會不停地說這個,急著把自己知道的告訴父母,這樣父母就會很耐心的聽,有時是解釋和鼓勵,很少嚴厲批評和指責。
孩子上學后,比如學習成績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家長這時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其他方面就差不多了,沒耐心聽孩子有沒有心理、生活上有些困難,有什么需要幫助的,一味督促孩子學習,甚至很多課后輔導班,孩子除了學習,沒有空和家長聊天。隨著溝通的減少,孩子不會把和父母的交流當成一種習慣,什么事情都不想和父母說。
2.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死活是不愿意去上學,家長們為此是苦口婆心的勸孩子,但是卻一點用都沒有。那么,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學?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學
1.父母干預過多導致逆反心理
有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上學的時候插手,陪孩子一起做作業和復習,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挑剔這個,挑剔那個,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叛逆心理,也會有與父母對抗的心理。父母希望孩子上學,孩子自己卻不去。
2.缺乏內驅力
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后可以躺著不坐,自己的事情也不做,甚至拖拖拉拉做作業,這與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夠有關。許多父母從小就什么都做,沒有教孩子獨立,導致孩子把這些習慣轉移到學習上。也讓孩子不愿意上學,因為作業沒有按時完成,害怕被老師責罵,總想宅在家里玩。
當前,有不少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總想逃避學習。有的學習方法不當,課上一知半解,課后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無從下手,長期如此,孩子很容易會產生厭學情緒。那么,孩子不愿意上學有哪些原因呢?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學有哪些原因
1、孩子本能。根據馬斯諾需求金字塔原理,人有五個層次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在低級別需求滿足后,才會奢談更高需求的滿足。比如生理需求不滿足,就不會考慮安全,所以有虎口奪食,鳥為食亡等成語。
有的孩子年齡較小,接觸外界不多,本能因為校園紀律產生生理擔憂,因為校園霸凌產生安全擔憂,因為失去了家中的主角光環,同樣也會有社交、尊重需求的焦慮。
2、學業壓力。人的一生始終在三個圈內轉換:舒適區、學習區、焦慮區。舒適區代表個人能勝任外界壓力;學習區代表個人通過改造自己適應外界壓力;焦慮區代表個人難以勝任外界壓力。
孩子的學業壓力讓他進入了焦慮區,就會自然產生抵觸情緒。人同此理,有的成人也會一樣拒絕焦慮區,比如領導讓您參加一個演講,一場辯論,一次主持,如果沒有任何物質精神獎勵,這些活動又在您的能力范圍之外,你是否也會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