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數學學不好,其他的各種考試都會受到影響,包括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等,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注重數學的學習,為以后打好基礎。
孩子不會學數學怎么辦
1、要培養質疑的習慣。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經常引導孩子主動提問,學會質疑、反省,并逐步養成習慣。在孩子放學回家后,讓孩子回顧當天所學的知識,并且接著追問孩子是怎樣想的,啟發孩子講出思維的過程并盡量讓他自己作出評價。
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會在思維上逐步形成獨立見解,養成一種質疑的習慣。
2、及時解決問題。無論是多么聰明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學習的難點。有很多的時候,一道數學題,可能只是有一個關鍵的知識點同學還沒掌握、記住,因此就被同學誤認為很難了。
因此,數學的學習也同樣需要積累,解出一道題,更重要的是掌握這類題的解題思路,不斷地舉一反三,這不僅需要的是天賦,更需要的是勤奮和積極的態度。
3、整理歸納錯題。從三年級開始,家長就要讓孩子養成建立錯題本,整理錯題的習慣,讓孩子把訓練時出錯的,不理解的應用題整理到錯題本上,這樣可以加深印象,整理的多了,就能發現孩子對什么類型的應用題不懂,可以著重查漏補缺。
4、設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設定一定是從階段性目標開始,然后達到要的那個終極的目標。最后可以做的是去更多的熟悉了解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善用它現在的學習通道。當知道孩子擅長的學習通道以后,還可以嘗試打開其他兩個他不擅長的通道。
5、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的欠缺同樣是導致孩子數學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幫助孩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習慣。每個人思維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思維習慣也就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比較偏向形象和感性思維,這部分孩子對數學的數字和邏輯思維相對較弱。
6、注重基礎。其實學數學和修房子是一樣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好基礎,根基不牢固,又怎么能繼續往上修呢?所以,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不要看一些基礎知識過于簡單就忽略它們,更不要太高估自己,直接去挑戰最有難度的。要循序漸進,切不可一步登天。
孩子不會學數學的原因
1、忽略理解,死記硬背。有些同學認為只要記住公式、定理就萬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識導出過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應用知識的困難,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對知識推導過程中蘊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如三角公式“常記常忘,屢記不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進而也談不上用三角變換解題的自覺性了。
2、不注重算理,忽視對運算途徑的選擇與實施。數學運算是按規則進行的,通用的規則和通行的方法當然要牢固掌握。但靜止的相對性和運動的絕對性又決定了數學解題中的通法不可能一成不變。用“看”題或“想”題代替“做”題的學習方法,是引起運算能力差、導致運算繁冗的根本原因。
做數學習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要充分認識到數學習題的重要性。包括預習、課堂時的例題和練習及課后作業,在做題時我們既要找到解題方法,又要具體做一下。不管這個題是不是一看就會,都要做,這樣才能提高解題速度,掌握解題技巧。
要鍛煉孩子的意志力。據統計,考試中,所有錯題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計算錯誤。當孩子遇到繁雜的計算和困難的證明時,孩子應有充足的信心,頑強的意志,耐心細致的習慣,相信自己堅持到底,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