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所以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是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很嬌氣,既怕苦又怕累,總想過著安逸的生活。那么,怎么對孩子吃苦的教育?
孩子吃苦的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過于幫助
從早晨起床開始,孩子要自主洗漱,跟著大人一起按時三餐,自己的玩具衣物自己學會整理,學習用品等自己歸納,家庭作業自己完成無需監管,若其中出現了問題也要讓孩子自主解決。
比如洗漱弄臟了衣服,那么就自己去換;作業未完成就要自己去承擔未完成的懲罰。只有家長做到放手,孩子才能在自由的空間中成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才能在未來成為更優秀的人。
2、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妥協退讓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后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伙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斗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后的咬牙堅持之中。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3、給孩子制訂適當的家規
家規作為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生活規范和行為準則,常常是一種無聲的命令,是潛在的強大教育力量。制訂明確、合理、可行的家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它可以約束、幫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怎樣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1、家長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由于現在的家庭中大部分都是一兩個孩子,有一些家長們都會怕孩子受苦,遇到一點小事就會幫助孩子,可是我們要想想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我們不可能一直保護她,她要自己生活,我們必須讓他們學會吃苦,所以我們要舍得。
2、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3、培養孩子的集體、團隊意識
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團隊協作能力。從幼兒園第一次接觸集體生活開始,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溝通,合作,分享;遇到困難要勇于面對,勇于承擔,不要依賴他人的幫助。
總之,家長們要想孩子成人后能夠獨立自主、很好地適應融入社會,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就要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