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活動是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生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那么,孩子不想上學是什么心理呢?
不想上學是什么心理
1、逃避不良情緒和負性事件
如果校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一想到要去上學,孩子就會聯想到會讓自己感到焦慮、緊張、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緒的場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類似!),這時也要考慮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擠或其他壓力性事件,這些負性事件會極大程度上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抵觸心理。
2、回避社交和公眾評價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學可能是因為對于社交這件事情產生焦慮。孩子害怕也擔心如何與同學相處,不想參與小組活動和小組討論等等社交活動。孩子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擔心別人對自己產生評價,擔心在課堂上會點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體面前展示自我的場景。
3、獲得關注
孩子們對于父母的關愛永遠是渴望的,就像有的孩子會通過裝病來獲得更多的注意力一樣,有的孩子會通過表現的不想去上學的一系列煩躁、分離焦慮等等方式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4、不去上學可以獲得某種“獎勵”
不上學的孩子,為什么不良情緒的癥狀都消失了?孩子們脫離了壓力環境,在家里可以毫無顧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學=在家玩游戲、看電視,孩子可以從不上學這件事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孩子不愿意上學怎么辦
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也是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這樣的學習意志力會更加持久。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她愛上學習。
允許孩子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父母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給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
過大的學習壓力會造成孩子情緒的影響,壓力太大,沒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就容易挨罵受罰,孩子會產生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孩子會厭學。
此外,家庭不和睦,矛盾沖突多,對兒童教養態度不一致,過分溺愛或過分苛求,對文化知識的價值和個人成就不重視等等,都會損傷孩子的學習動機。